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43节(2/4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彦博很可能就去代替明镐。现在有了杜中宵这个变数,陈执中便想等一等。万一他成功了呢?没了这场功劳,文彦博集贤相的位也未必坐得稳。陈执中在台谏中的碑不好,对于文彦博,能压一压就压一压。

    陶十七:“以前的炮鹅,自然撼不动城墙。现在的炮用的铁炮,是以前的十倍不止,什么城墙也轰得塌了!那些人没有见过,偏排官人,着实不该!”

    在座的宰执中,除武将王贻永外,只有陈执中不是,但却最得皇帝赵祯信任。倒不是赵祯对读书人有偏见,而是因为他非常念旧,有时用事。陈执中的父亲陈恕,历仕太宗、真宗两朝,特别是在盐铁使任上,特别得太宗赏识,曾在上刻真盐铁陈恕几个字。大宋立国六十余年,公认的三司使任上的最的就是陈恕。赵祯与陈执中幼年相识,两人比其他人厚得多。

    贾昌朝笑:“好,你有如此志气,良可欣!若是你此去贝州,真地攻破城池,擒获妖贼,我必在这里为你摆庆功酒筵!上章朝廷,为你请功!”

    告别了贾昌朝,杜中宵回到驿馆,找来陶十七,对他:“今日见留守贾相公,他让我们明日在城外放一炮看看。去年枢密院试了用你先前铸的铁炮攻城,因为威力太小,不能撼动城墙,好多官员认为我上次在京城演示的时候,对火炮的威力夸大其词。贾相公也有疑虑,因此一定要亲看一看。”

    到了府衙,行礼如仪,分宾主落座,贾昌朝:“学士远来辛苦。我这里备了酒筵,今夜为你接风洗尘。明日到城外,看你演档新炮,到底威力如何。若真如你所说,能撼动城墙,我当上章朝廷。”

    贾昌朝摆了摆手:“此地已离贝州不远,不差一日。年前枢密院在京城试过旧铁炮,轰在城墙上毫无用,许多官员对你对贝州都觉得无此必要。学士,你尚年轻,让人觉得好为大言,前途有碍。”

    陈执中和宋庠主张等杜中宵到了贝州,试过了他的新炮之后再看结果,夏竦不说话,此事便就定了来。其队宰执,包括文彦博在,不好再持。

    此时河冰未解,行不得船,不然走路方便得多。新铸的青铜大炮,用了三匹健壮的螺拉着,还带了六匹路上替换,一路北行。杜中宵带了陶十七,骑走在前面。过年的时候,到了北京大名府。

    话说到这个份上了,杜中宵还能说什么?只好拱手:“明日一早,官在城外恭迎相公观炮。接风酒筵还是罢了,等官从贝州回来,拿了妖贼,庆功时喝不迟。”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    杜中宵年前发,洹到永济渠,沿着永济渠旁的路,一路北上。

    想了想,杜中宵对陶十七:“军如火,我们不能在路上耽

    杜中宵有些为难:“相公,贝州那里久攻不,将士心急如火,官当昼夜兼程——”

    贝州之,其实是起自大名府。不过贾昌朝拿住潘方净后,没有及时问供,没能阻止二百里外的贝州之。认真说起来,此次贾昌朝是有责任的。而明镐到了贝州,是由两府直接指挥,没有让贾昌朝手,也让他的心里不舒服。

    杜中宵吩咐了陶十七,随着陈推官到府衙拜见贾昌朝。这一路上赶时间,经过的州县,杜中宵都是住在驿馆里,从不拜会官员,住一夜一早起。贾昌朝跟其他人不同,地位自不必说,还是河北路安抚使,杜中宵到贝州前线,理应听他吩咐。

    陈执中支持杜中宵,还有一层韩绛的关系。陈恕跟韩绛的父亲韩亿的关系极好,两家世,前两日韩绛找过陈执中,极力支持杜中宵,认为他到贝州,必能平定贼。

    杜中宵叹了气。他直到离了相州,才知枢密试验用炮攻城的事,结果一事。此事在京城被人引为笑谈,以为杜中宵夸大威力,用以表功。就连监铸枪炮的陶十七,地位也不如以前。此次到贝州,必须到成功,才能消解别人对自己的误会。

    见其他人不说话,陈执中:“陛,年前杜中宵试于中书,微臣曾经见过他。对谈之中,觉得此人事踏实,不是虚大言之辈。既然他有如此把握,可以试上一试。可让枢密院告知明镐,期以上元节之前,必破贝州。如果破不了城,再派文相公去也不迟。”

    大名府陈推官在城外驿馆迎接杜中宵,安顿之后,:“留守相公等在府衙,学士前去拜见。”

    如果杜中宵到贝州,真能到成功,结果在两府意料之外,贾昌朝也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