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52节(1/4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    天气一天一天起来了,河清澈,杨柳吐绿,空中的飞翔的鸟儿也多了起来。天的气息一天比一天重,广阔的平原从冬天的肃杀中苏醒过来,不是人还是自然,都变得忙碌起来。

    杜中宵过了堵,骑着,带着崔主簿等官吏,到选好的地方巡视。

    耕地稀少,路两边大片大片的树林,不时从草丛里就飞一只野来,扑楞楞地飞向远方。偶尔会见到五三成群的农人,到林里转。

    杜中宵看得多了,问边的崔主簿:“这个季节,虽然没到耕,可田里,整修田垄,农活并不少。怎么这么多人不忙农活,反而在野外转,此地的乡民不重视农事么?”

    崔主簿:“倒不是如此。这一带野外柞树之类极多,他们是寻找合适地方,过些日放蚕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奇怪地:“这里气候得好桑树,怎么不养家蚕?”

    崔主簿:“养家蚕费许多功夫,野外柞树多,放养柞蚕一样获利不少,谁还会费事摘桑叶?”

    杜中宵,看来还是人多地少形成的习惯。中国自古以来,蚕就有两,一是柞蚕,主要分布在北方,以京东路为主要产地,京西路这里也有不少。一是桑蚕,主要分布南方,以江南两浙为最多。桑蚕多是家养,家周围桑,采摘桑叶。柞蚕主要是放养,选野外合适的地方,作为蚕场,到了天把蚕蚁放养到合适的树上。两者丝绸有细微差别,但市面上的价格基本一样。

    唐州这个地方,说是合适养桑蚕的。桑蚕虽然费工较多,但产量稳定,养方便,工艺也更加成熟。不过这里时间地广人稀,地理气候又适合柞树类生,这个时代以放养柞蚕为主。

    杜中宵规划的村,有专门的桑地,要求养蚕。不知来垦田的纤夫,和当地的乡民,能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。这是以后的方向,桑蚕必然会代替柞蚕。

    经过了几个小村落,便到了杜中宵选定的地方。五个指挥使早早等在村,带着面的小军官,把杜中宵一行迎村里。

    看着街两边整齐的房屋,杜中宵:“这些房,是新建起来的么?”

    前边带路的孙指挥:“回运判,都是这些日建起来的。本来周围草木芦苇不缺,建草屋更加容易些。不过衙门指挥,一律要土筑,多费了些功夫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土筑虽然费工,房却能住得久,传几代都不难。等到这里都上农田,可以设几个烧砖的地方,以后建砖瓦房,那就更加好了。”

    孙指挥:“运判说的不错,只是哪里有那么多人手?只好等以后人多再说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也不用多久,只要过上两三年,人人家里都有些积蓄,就可以动手了。你们开田的时候,注意周边的土质,哪里适合烧砖瓦,要记来。”

    几个指挥使一起称是,心中却不以为然。建这些土巩房,便就费了无数功夫,手的人自到了这里,没一天空闲。其他的纤夫没有这些规定,日就过得闲散,边怨言不少。

    这一带安置的,是孙指挥手,村正中就是指挥使衙门,现在改称营衙门。与地方行政区划相对应,一指挥大约是一乡,这里就算是乡政府了。

Loading...
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
收藏网址:https://www.shibashuwu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