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79节(2/4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    李铖:“前日我们到车站那里看过,一个车带着数个车厢,装的东西着实不少。而且跑起来比车还快,极是便易。”

    李复圭:“这都是杜运判掌的营田务功劳,一年多时间,人翻了一番,开了无数田地。现在营田务还是直属转运司之,地方上不得手,唐州依然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分宾主落座,京西路转运副使李铖:“等了数日,众位知州终于到齐。今晚为杜运判和五位知州接风,明日,我们便一起商议营田事务。”

    王洙笑:“还会车?只听说过船,坐车怎么会?”

    范仲淹微笑着摇了摇,与宋祁和柳植见过了礼,一起走到院里。

    欧修笑:“李知州说哪里的话,我们从铁监一路走来,唐州的景象看在里。想数年前我从光化军任上去京城,走的就是这条路。那时田多旷土,人烟稀少,一片萧条。此次却是不同,一路上人烟稠密,稻桑遍地,不可同日而语。似此富庶地方,必不会亏待了几位相公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回相公,现在的火车,一趟是拉六千石。一个时辰百里,是在平地,如果山地上坡的时候,自然会慢一些,但也不会低于一个时辰五十里。只要路铺好,有车站加煤加,数千里当然不在话。实际上,铁路铺到哪里,火车就能跑到哪里。”

老当益壮,何此言!过得几年,朝廷还当重用。”

    宋祁摆了摆手:“你们坐一坐就知了。那车摆来摆去,可不就像坐船的样。这车好就好在,是烧煤力,不用。听杜运判说,只要路上有加加煤的地方,可以一气跑万里之遥。”

    众人一起称是。杜中宵是转运判官,在这里,他跟李铖是自己人。

    范仲淹:“也是,走镇戎军不必翻山,地方平坦,想来容易修路。”

    范仲淹又:“若是把铁路铺到京兆府,铺到秦州,火车数日之间就能跑到?”

    说完,神黯然,轻轻摇了摇。与党项已经议和,这些事只能想想了,当年的金戈铁早已经远去。即使向西北铺铁路,已过六十岁的范仲淹,也不大可能再到边疆去了。

    欧:“敢止如此。这车只要加加煤,便就可以一气跑数千里。用拉车,路上要准备草料饮,还要歇息,如何比得了!我们从铁监过来,三百多里路,三个多时辰就到了。除了晏相公因为车的缘故,神萎靡了些,其他人本就没觉得什么,便就到了。”

    这里的几位年老大臣,比如晏殊和范仲淹,以及宋祁,对于党项一直耿耿于怀。与党项的战争正是他们当政的时候,最后以这方式结束,每个人都不甘心。不甘心又怎样呢?范仲淹是在西北过仗的,打不赢就是打不赢,乐

    范仲淹微微:“我们前日看见,拉着几辆车,每车都装得满满的。不知这火车,一趟能拉多少石?一个时辰百里,真能这速度跑数千里?”

    暮天气,草鹰飞,院里的树开得正艳。树间挂着的几只鸟,扯开咙,不断歌唱。

    杜中宵跟转运司商议过,主张照朝廷开田免税三年的惯例,三年之后稳定了再移给地方。不然地话,像以前唐州等地也曾经营田,都是由于州县搜刮过甚,导致人逃亡而失败。地方营田,不是由州还是县主持,官员为了在任期政绩,收的地租比当地的地主还重,怎么发展得起来。

    酒过三巡,欧:“诸位,你们坐过火车吗?”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    杜中宵与李铖相视一笑,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“路铺过去了,当然是能跑到的。不过,到秦州要翻六盘山,这路可不好修。我考虑过此事,要到西北去,路当从镇戎军向北,到灵州。而后过黄河,转向河西。”

    李复圭:“诸位大臣到弊地,特备了些酒菜,今晚痛饮。小地方,招待不周,莫怪。”

    不大一会,上了酒菜,众人饮。

    一年多时间,营田务在唐州安置了过万,建了无数村庄,开大片良田。不只如此,营田务还发展了商业,现在青台镇的繁华,不于唐州城。李复圭年后才到本州任职,看在里,极是,一力主张让营田务把建好的地方,转地方。这些资源一到手,唐州的人和经济立即翻番,政绩不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