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18节(2/5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他们也可以学了考到炮来。”

    石全彬,一时沉默不语。心中对杜中宵的说法,有很大的疑问。只要在前线领兵作战的,哪个不是战后尽量多记军功,败因推托去,如此才能维持属人心。营田厢军如此,官兵怎么肯服?

    姚守信:“军功自有章程。前线作战的效用和兵员有自己军功的算法,将领与统兵官又有不同的算法,军中自有军功司,指挥的人一起议定后,报上去由上级酌定。与禁军相比,我们军功少了许多,不过只要打胜了,该有升迁赏赐可不少。我记得提举说过,现在本朝与敌军作战赏重罚轻,看见胜机人人争先,人人多抢军功。遇到危时,人人退后,皆知不会有多重的惩罚。厢军奖惩平衡,有些不同。”

    “地方上当然必须认!营田务所属,还有征兵伍的州县都有条例,凡是随军参战的兵员,都别立名册,称为军册,由知州掌。这些人战则为战兵,除役回乡则为当然的乡兵,知州怎么会不认?”

    姚守信笑着:“团练,厢军初来京西路的时候,也有许多统兵官不识字。提举那时候组织人手编了许多学习册,学不会的统兵不会厢军来,都到地方营田了。我们军中,所有的军官必须能够理职责的公文,没有吏职,只有各辅佐的军官和效用。不只是炮兵如此,其他军中也是如此。现在打仗提举不许主将上前,军中自己有战时规程,各有战法,要照规矩来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营田厢军不一样,不是将领还是效用、兵员,议功都主要是升迁,赏赐为辅。军中的赏赐只是意思一,没多少钱,主要是地位变化。比如军中一般的兵员,参军是家中除自己之外再免役一人,一功则加一人。至三功,则终不役,依次累加。”

    不过与郡国兵不同,这些人除役之后,只是带个乡兵的名,并没有秋教阅。不过只要州中的甲仗库在,这就是一支潜在的军事力量,能够与其他军队抗衡。

    石全彬曾经时间带兵,觉上觉得杜中宵的厢军与一般禁军不同。如果是在禁军里,拿刀拼杀护卫的人,怎么可能甘心比别人的待遇差?照传统,一年要几次。朝廷不发给他们,他们当然要拿起刀来自己去要,岂是什么学习考试有知识可以糊过去的?禁军中不识字的人不知有多少,许多统兵官都大字主识一个,事全靠吏职。这里规矩,岂不是不识字的统兵官还要居吏人之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    想通了这一,石全彬也就明白杜中宵为什么调是由知州掌军册。后世常说这时的官员,是上军,民。其实能到这一的,只有知州。知州不全是文官,重要地方大多都是武臣。州一级的主官不是只有知州,还有直接用武将的刺史。而知县不军,非京朝官的知县就是县令,属于文官序列。

    依石全彬对禁军的了解,这本不行,无法维持军心士气。从政权的本来说,禁军的战斗力是朝廷用钱维持的,军纪的严与宽,是统兵官和属博奕的结果,不同的军队差别极大。但如果不能重赏,军心一定散,士气一定低,其他办法都不能代替。

    石全彬连连摇:“这法,地方上会认?兵员会认?战时哪个还会奋勇争先!”

    军制变了

    此时的知州到底不是两汉时的一方诸侯,权力早已被分割,手多一支这样的力量,也并不会让人起什么异样的心思。只是掌军册,手中就有可靠的力量,少受通判和监司的牵制。知州要想有两汉时郡守的职权,必须加一大堆使职,如帅臣经略使就例有一串兼职,只是简称其为经略使而已。没有兼职,知州职权受到非常多的限制,不是一方之主,而只是附属于朝廷的一个官职而

    “军功怎么定?”石全彬脱。这可是军中的大问题,军功是衡量的标尺,半不能虎。

    这样的军队,能不能打仗?石全彬心中起了疑虑。杜中宵少年士,一路顺风顺,又制了枪炮这,刚愎自用不是什么稀奇事。前些年跟党项打了那么多仗,他必然看在里,有自己的想法。不过终究是纸上谈兵,真正在军中实施,岂有那么容易?

    与杜中宵和姚守信几人走在军营里,石全彬一直在考虑营田厢军的军制。他侍世家,几代人自五代时便在中随在皇帝边,可谓是见多识广。幼时被石家收养,随在父亲边,不但是熟知中典故,也读书认字,读过不少书。从小黄门一步一步起来,中掌过权,外任过官职,沿边也曾带领千军万过,见识自非一般人可比。

    想了许久,石全彬猛地想起,杜中宵在营田厢军的法,不就是类似于两汉的郡国兵吗?正是因为类似于郡国兵,知州掌军册,怎么可能不重视?与治的其他军队比起来,这些人更可靠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石全彬:“往时打仗,统兵官议功,主要是升迁。效用和兵员议功,多是赏赐,你们军中也是如此吗?军队演练作战,要不要说特支钱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