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打了几仗,可作战的帅臣,是杜中宵和富弼,最后一次是河东路的庞籍。惟一灭党项的主帅狄青,已经证明了对军改有不同意见,也不合适。现在军中的武将,确实没有合适的人,来
此职。
赵祯沉默一会,问杜中宵:“太尉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?”
说完,又问:“那军中
军法的人呢?此职重要,不可轻许人。”
以前给赵祯讲军事知识的时候,杜中宵曾把河曲路大军,依着这个格式,绘成表格呈。赵祯学会了这个办法,专门找人,把枢密院和三衙都画了
来。由上到
,像一棵大树一样,分门别类看得特别清楚。
面分几个功能,有多少衙门,衙门多少人,一直画到了最
面。
杜中宵捧笏:“臣以为,杨文广在军中多年,久历军功,事务熟,可以
军政。”
杜中宵捧笏:“陛说的是。只是现在,没有合适人选。”
杜中宵捧笏:“此事不只与军中有关,也与地方有关,臣心中实在没有合适人选。”
说到这里,赵祯又:“依太尉看来,这几位
三衙事务的将领,还是如以前的三衙
军如何?三位正职,便如三帅。其余副职,可以参照都虞候。”
赵祯:“既是如此,便由朝臣举荐吧。此职最好文武俱全,对于地方事务熟悉最好,应该用
过地方主官的将领才是。还要熟悉吏事,不要被吏人所欺。”
赵祯想了一会,笑:“太尉说的是。以后的三衙,权位至重,是应隆礼以待之。”
杜中宵:“军改是前所未有之事,大家都没经历过,也不知
哪个能用,哪个不能用。还是等上几年,诸事顺利了后,才可以找到合适的人选。”
杜中宵摇:“回陛
,现在确实没有合适的人。统领三衙为诸将之尊,军中的将领,实在难当此任。臣以为,初时不设三衙之
,命各司直接听命于陛
,更合适些。”
改革之后的三衙,是军中武将的前程,帅臣类比宰执。如果再被文臣占据,必然遭到非议。枢密院可以文武兼用,三衙可是不行,不然将领的前途成问题。
能够给予三衙更的礼遇,不只是因为权位至重,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了军队的指挥权。没有了指挥权,就无法威胁皇权,消除了皇帝隐患。此时给予更
的地位,也就顺理成章。
笏:“赖陛指挥得力,契丹无法可想。”
指着三衙,赵祯:“依太尉所奏,三衙该
军政、动员和军法,依然是三个衙门。不过再是三衙分立,就不合适了。我
如枢密院般,设几位帅臣,太尉以为如何?”
过了好久,赵祯叹了气:“以前只觉官多,到了真正用时,才知朝中人才之少。”
杜中宵起,随着赵祯到了屏风后边。抬
一望,就见两边挂了
幅纸张,一边是枢密院,一边是三衙。每个衙门
面,依着杜中宵的奏报,分门别类,列
了各个衙门。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
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赵祯看了看杜中宵,一时间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上的挂图。
赵祯微微了
,过了一会,
:“可以先从枢密院和各帅司,选几个人坐镇。枢密副使富弼在河曲路数年,习知军事,太尉以为他到三衙坐镇如何?”
杜中宵想了想,摇:“富弼是文臣,坐镇三衙,只怕军中将领不服。依着传统,三衙向来是用武将,若改了规矩,许多事
就不好办了。”
杜中宵:“三衙
军中日常政务,礼遇不可低了。不过三司之中,军政重于其余两司,礼遇应该再
一些为是。三衙主官,以后就应比于二府,不可低于宰执。”
赵祯并没有觉得意外,了
:“杨文广将门之后,年轻时沉沦
僚,熟知军中
事。又随太尉在随州数年,对于新的军中事务应该也熟悉。这几年在河曲路,多立军功,是合适人选。”
赵祯了
:“那便如此吧,此职位暂时虚置,以待来人。——
面三司,太尉以为,何人可以胜任?特别军政,必须对军中事务熟悉才行。”
赵祯微笑,:“前方战事结束,接
来,应该军改了。之前你曾数次奏报,我派人依着你奏报的
容,画了图
来,挂在这里。你且过来看。”
看着墙上挂图,赵祯:“军政用杨文广,
全军动员的又该用谁?”
由于三衙只掌军政,军队的统合指挥在枢密院,这个职位不似以前要害。换句话说,统兵官的军权已经被分离,特别是战时指挥权,到了枢密院手中,想作也不可能。这个职位的权力当然很大,可以说不
于宰执,只是军中将领,没有必要有经验,并没有合适。
对于军改,杜中宵本来只有个大概。这些日,赵祯一再
促,
面只能不断细化。杜中宵与枢密院的同僚一起,细到了
面分支,以及人员编制。现在大的框架已经齐全,只等向里面添人就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