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86节(2/4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    这几天,枢密院杜中宵的意思,是把能调的兵全调到河北,形成固防线。而中书门以文彦博为主,则认为这几年年年大战,实在应该缓缓。几百个南百姓,还回契丹人就是了,没必要为了这些人而跟契丹恶。只要缓上两三年,宋朝也就不怕契丹了。

    宋军的机动力不足,到了冬天,如果契丹集中两三万兵,选宋军防守薄弱的环节,突然南抢掠一番,宋军没有办法。又没有立即攻契丹的实力,只能吃一个哑亏。

    李璋:“既是如此,陛不如诏,把契丹南逃的百姓全都还回去,平息契丹怒火。再等上两三年,全军整训完毕,那时开战不迟。”

    赵祯摇了摇:“如果把人还回去,必然失河北百姓之心。还不只如此,河北路的官员,必然觉得朝廷惧怕契丹,事事都束手束脚。”

    天章阁里,赵祯仔细地看着桌上的地图。河北路北边,是契丹的南京析津府,也就是宋朝常说的幽州地区。契丹的州制比较复杂,州有州,与宋朝接壤的是涿州和易州。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    李璋小心:“如此,那就把人留?契丹若是南,大军迎战就是。”

    见说起朝中大事,李璋沉默不语,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涂押司知上司的心思,也知这些人里,孟学究的声望最,今日特意邀他来。就是要跟孟学究讲清楚,让他安抚这些垦田的人。不要后边遇到难,就心生怨恨,让雄州难

    李璋:“谢陛谅。臣定细心学着去。”

    赵祯,离开桌:“最近一些日,拒河经北百姓南逃,惹得朝论喧哗。枢密院杜太尉为首,认为不应该失了幽州百姓的人心,逃过河的人该妥善安置。而中书文相公,则因为这几年年年大战,实不堪重负,劝朝廷安抚契丹。最近他们争论不休,实在让人痛。”

  通判王公仪对此心知肚明,这才专门派了涂押司来,到这里看着,不要事。别看现在这些逃过来的人,对朝廷千恩万谢,后边遇到了难,那可就难说得很了。一个不好,他们聚起来闹事,雄州才真是里外不是人。为了接纳他们,已经跟契丹恶。结果来的人贪心不足,岂不令人烦心。

    由于黄河北,这一带河纵横,陂塘遍布。加上宋朝持数十年开发陂塘,作为阻挡契丹铁骑南的屏障,地理条件非常复杂。黄河经东的沧州地区沼泽遍布,人稀少,并不适合大军行动。宋朝和契丹军事锋的正面,其本是保州到雄州一线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赵祯叹了气:“自去年杜太尉回京,时常讲解兵事,我与朝中大臣听了不少。现在看来,以往禁军不设大将,实在有许多坏。不设大将,一到战时,大军无法统和,往往落败。要想败契丹恢复燕云,像以前那样是不行的。不过要整训禁军,没有两三年的时间,怎么完得成?”

    饮了几杯酒,孟学究便就知了涂押司的意思,知他们担心的有理。这些人只是普通村民,因为躲役逃来这里,谁敢说都是安分良民?

    左右为难

    李璋捧笏:“回陛,机宜司事务,涉及到的实在太多。虽然微臣时常用心,还是不能完全掌握。”

    赵祯:“无妨,只要知其大略,细务不必要去究。机宜司既要明晓两国地理,又要知契丹的军,于朝堂、百姓几乎无所不包,可谓包罗万象。你事事都知是不可能的,只要把握大节,以供朝廷参考即可。其余细务,自有手的官员去。”

    朝中的官员争吵得很厉害,既有人支持杜中宵,也有人支持文彦博,不相上。从杜中宵北上开拓河曲路开始,这几年宋朝军队连战连胜,去年更是灭了契丹,主战派人数大涨。不过连年战争,费十分浩大,也有很

    赵祯摇:“依杜太尉所奏,要想有效遏止契丹,靠现在河北路的驻军是不够的。不是河北路的禁军不够,而是机动兵力不足。哪怕把刘几一军调去,还是不够。要把西域的张岊一军调回来,才能够有备无患。西域啊,不说是万里之遥,那里也不能有丝毫闪失。自中唐以来,那里便就不在中原治,好不容易收复,岂能意外?”

    在案后坐,赵祯:“接纳了南逃百姓,依契丹的,很可能会诉诸武力。现在河北路二十余万禁军,虽然人数不少,想让契丹的大军有来无回,还是难以到。”

    看了好一会,赵祯直起腰来,对一边立着的李璋:“你掌机宜司数月,得如何?”

    李璋听了,再不说话,静静站在那里。显然,现在的赵祯很纠结。年初对契丹大胜,现在无论如何不想跟契丹示弱。可不示弱,又没有足够的兵力遏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