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400节(4/4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怎么会不知?他们怎么会再等几年?”

    包拯:“不错,这人人皆知的事,怎么可能瞒过契丹?太尉以为,此事是契丹故意如此?并不仅仅是因为雄州那一场战事?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与雄州一战有关,但不仅仅是因为那一战。契丹两帝争立,打了五年,说他们也要休养生息。不久前契丹太后故去,洪基斩了重元,需要时间安抚后族。但是,如果知了本朝数年之后全军就能整训完成,北伐燕云,他们也不能等。”

    包拯:“说的也是。太尉,不知你认为,现在能不能与契丹开战?”

    杜中宵笑了笑,:“朝廷养兵百万,现在钱粮充足,如何不能开战?只想着全军整训,之后再开战,契丹怎么可能让我们如意?有的事,躲是躲不可能不过去的,知难迎上而已。”

    韩琦叹了气:“河北路正当契丹,这数年来,别的地方军队不怎么变动,那里的军队一直不敢动。现在整训,也数河北路的禁军最麻烦。刘几今年新建军校,等到练人来,不知什么时候了。”

    杨文广:“想练人可不容易。前些日刘几来文,说是河北路文风不盛,读书人少,军校本就不招不足人。二十余万禁军,全整训,最少要补数万军官。可刘几派人到各州招考,最终也不过招到一千余人。这一千余人,是河北路合适的人才全选去,后边数年都没人了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是啊,河北、河东和陕西三路,文风不盛,大多州军连州学都没有,民间的读书人很少。没有办法,只能从其他路招人才行。”

    杨文广摇了摇:“此事起来并不容易。读书人,自然是江南、福建、两浙三路最多,军校缺的人招齐不难。可河北路的禁军,多是河北人和京师附近的人氏,从那些地方招军官来,他们能在军中待去么?兵将不和,一样是军中大忌。”

    其实何止是兵将不和,两个地方的人生活习惯就有很大差异。这个年代,南方和北方的差别比后世大得多了。饮习惯不同,语言不同,就连起居也不一样。用北方的兵,南方的将,不用等打仗,平时军中自己就要打起来。军中兵员的来源没有改变,就不可能改变军中将领来源,不然会麻烦。

    杜中宵:“军校南方招人不可行,但可以从京东和京西路招人。这两地读书人比沿边三路多得多了,重加赏赐,先把员额补满再说。我的意思,河间府的军校从京东路招人,京城军校则从京西路,先保证学员充足。这些年朝廷不缺钱粮,地方上更重视文教,数年之后,就容易多了。”

    其实教育发展的地方,是京西、河东和京东路等有铁监,工业快速发展的地方。其他地区,经济发展的成果还不能够影响到教育。

    最开始在随州练兵的时候,杜中宵并没有想到以后设立军校,要读书识字的人才行。等到大规整训了,才突然发现,天间并没有那么多读书人。特别是禁军向来不招南方兵,主要来自沿边三路,偏偏是南方的读书人才多。开始办军校的时候,只是形式,并不严格,这个问题还不明显。等到杜中宵到了枢密院,真正让军校严格理,严控校人员,才发现问题不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这个年代才有多少读书人?八十余万禁军,最少要补近十万军校来的人。哪怕就是军校的招人标准低,人中取一人,也要有近五十万人供挑选。沿边三路,哪怕就是加上京东京西路,哪里来的这么多读书人?还不说读书人的地位,愿意军校的本就不多。

    京城军校这个问题不明显,是因为天间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就是京城。河北路一开军校,这个矛盾就突显来。至于河曲路军校,人数太少,意义不大。

Loading...
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
收藏网址:https://www.shibashuwu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