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030章 天xia绝艺(2/2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    八成就可以了,这是鉴定师的习惯,不有多大的把握,都习惯留余地。免得以后找到新的证据,推翻了自己的结论,那么也有回缓的机会。

    或许有人觉得,草书其实就是写一通,本没有什么涵。

    “八成是真的。”

    鉴定了一件国家文,周老等人也十分兴,但是随着铺开另外一卷轴,大家也随之收敛心,继续仔细打量。

    又研究十几分钟之后,大家互相换了意见,然后齐齐

    “老陈,你上。”
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一章继续阅读!)

    只是据那个专家仔细研究之后,大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。因为从修饰的痕迹来看,这幅作品到了明代的时候,可能是现了一些破损,所以收藏家才请了手重新装裱。发现了这个细节之后,大家对于作品的真仿却是有了自己的判断。

    陈专家,不仅是俩儿,十个都不成问题。片刻之后,他就有了结论:“没错,款印没有什么问题。不仅有李龙眠本的钤印,另外还有南宋府的收藏鉴赏印章……”

    此时,旁边有人赞同:“张渥师法李龙眠,得其清丽畅之风,以白描人著称于世。明清以来,他的线描技法更被奉为人十八描中铁线描典范,有李龙眠后一人、绝妙当世的誉。最重要的是,九歌图也是他的成名代表作。”

    中国的两汉时代,是草书的初创阶段。起初章草的用笔风格,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之上的,到了魏晋时代,用笔呈丰腴的形态,典型代表就是王羲之的豹帖。

    “既然这样,这幅画就可以留来了。”说话之间,王观微笑示意起来。安德森先生自然没有意见,立即让人备案记录。

    乍看之,大家发现这是一幅纯粹的书法字帖,而且还是草书。说实在话,对于草书,如果不是学过,一般人肯定是看不懂的。

    所谓术业有专攻,显然那位陈专家,就是专门研究款印这一块的。对于款印方面的知识非常渊博,甚至本还是一位金石篆刻家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让人比较尴尬的事实,对于鉴定师来说,不怕赝品,就怕老仿的东西。因为老仿的东西,经过时间的逝,自然把一些破绽抹去了。这,自然给后人的鉴定带来一些困难,仿佛模棱两可,不太好判断真仿。

    但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,在评论古今书法的时候,也曾说自己的书法,比之钟张(钟繇、张芝),应当抗行,或者超过他们。然而张芝的草书熟,以至于池都是黑的。假如我沉溺若此,未必输于张芝的草书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,陈专家如数家珍,把一个个印章的来历细说来。从北宋开始,一直到民国年间,本没有任何遗漏。这个本事,着实让王观叹为观止,羡慕得很。

    相比之,还是周老比较冷静:“画面的笔法风格,只是判断的依据之一而已。不要忘记了,除了李龙眠以外,元代的画家张渥,也有这样的本事。”

    就在这时,有人:“快看看,这些款印有没有什么问题?”

    之后,又有另外的人场,仔细研究绘画的纸页,也判断这是宋代的古纸。款印纸都对,然后就是研究其中的装裱。不过就是在装裱上好像有些问题,据专家分析,这个装裱的痕迹,好像不是宋代的技术,反而像是明代的手法。

    这话肯定是不对的,毕竟如果草书真的只是写一通,那么千百年来,为什么只有屈指可数的草书大家受到世人的推崇?

    “在屈原画像之后,就是依据九歌原诗的节,逐一绘制东皇太一、云中君、湘君、湘夫人的形象。从笔法就可以知,画家熟练地运用线条短、迂回、曲直变化,畅飞扬,宛似行云,使得人形象充满了各自的不同神韵。”

    “你觉得这是仿作?”

    不过,如果是临摹之作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毕竟,不能否认的是,一些临摹的作品惟妙惟肖,就算是专家,也不敢认定自己的判断一定百分之百准确。

    未必两字,这是假设的语气,说明王羲之也觉得,就草书而言,自己不如张芝……

    说话之间,那个专家赞不绝:“不愧是名家大手笔,妙不可言。”

    没人觉得是赝品,毕竟在场都是大行家,是不是赝品,几乎一可以看得来。

    “易之说得对。”

    “不要急着诊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