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979【抗战时期的教育】(2/2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    1941年夏天的一万法币,只够买几十袋面粉。

    陶行知说:“一万法币。”

    陶行知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,只是不停的抱拳挥舞,连连说:“多谢,多谢!”

    两天后,那个叫段志开的青年提着礼上门,说要谢陶校帮忙。

    周赫煊笑:“现在价飞涨,一万法币哪够用?我给你十万!”

    如果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有什么施政亮,那无疑要数教育事业了。

    抗战初期,常凯申就特别指示,把学生从征兵对象中剥离来,并大力发展教育来为战后恢复准备。八年全面抗战打来,国府的地盘越来越小,经济越来越困难,但教育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。

    “陶校,稀客,稀客!”周赫煊笑着迎接。

    希望小学这些年也是一直在办的,日军侵华北之前,周赫煊就让文绣等人带着学生南。现在大后方已经有80多所希望小学,主要收战争孤儿和贫寒学,顺便也帮一些低级知识分解决了生计(当老师)。
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一章继续阅读!)

    这是个真实的故事。

    陶行知从合川来到周公馆拜访,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,听说周赫煊捐款大方,于是来这里碰碰运气。别的学校多少还有政府拨款,但育才学校却是民办的,所有经费都靠陶行知到化缘解决。

    陶行知也不绕弯,开门见山的说:“周先生,实不相瞒,我这次是来请求帮助的。育才学校的经费不够了……”

    中央银行收到回函气疯了,连忙打电话过来:“陶先生,请你通,帮我们把这个关系推掉。这小真不是个东西,本事都没有,了中央银行也是个吃闲饭的。”

    “需要多少?”周赫煊直接问。

    陶行知刚坐就重新站起来,抱拳:“都说周先生是及时雨,这回也是真的相信了,陶某激不尽!”

立即回函写:经查证,该同学确系1929年从我校毕业,学习成绩合格,学习社会学……

    (大后方)在校小学生数量,从1936年的300万,增至1943年的676万。在校中学生数量,从1936年的48万,增至1945年的120余万。在校大学生数量(专科),从1936年的4万,增到1945年的8万余——其中还去除了大量辍学参军的学生人数。

    大学和中学的学校数量,不但恢复到战前平,甚至比战前增加了将近一倍。

    陶行知闭门不见客,只写了一张条:“我是从事教育的,一直在调真实,但愿你没把我的真实用坏。”

    段志开拿着字条愣了半天,也不知在着什么思想斗争,突然放就走。他没有去中央银行报,而是选择参军打仗,最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。

    陶行知不咸不淡地说:“不他现在好与坏,也不你们要不要他,我只是真实的反映况。他就是晓庄师范毕业的,我只能证明这个。”

    周赫煊说:“以后学校资金不够,尽来找我。”

    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,虽然常凯申了很多混账事,但却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,财政那么困难都还在加大办教育的力度。咱们说句实诚话,这些在抗战中走的学生,为后来新中国的发展大贡献。

    七月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