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25节(2/3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    不仅如此,赵青炜还专程去向华太后表达歉意,请求太后不要生气,不要为一个小臣而气坏了。无论背后是否另有主使,都会给华太后一个代。

    看过这封奏疏,华太后气得冷笑。写这封奏疏的人到底知不知,帮着皇帝批阅奏疏,决定的是宁王?

    朝中一名员外郎,以天象不详是有人违背了天意,怒上天,以致降警示为由,请求华太后不要政。

,只能勉够一地使用,要想从本上解决,还是得等几场雨。

    无功论

    真正擅权专断,假传圣旨的,应该是宁王才对吧?皇上断者十之无一,宁王断者十之有九,既然并非皇帝的意思,又岂能冒称圣意?

    朝野上都等着皇帝表态,皇帝也不负万众期望,当即给了反应。

    于本能,陆旋不能就这么随意让人指责,奖赏他不稀罕,不要也罢,但不能让他们在这里信雌黄,颠倒是非。

    上疏的侍郎汤弼年过半百,当年是士第一,任大理评事,之后一路升迁十分顺利,朝中颇有声望。

    莫名遭受指责的陆旋直觉自己只是表面上的靶,是借着打击他,从而否认救灾的正当

    这番举动一面是在向太后示弱,并非自己指使,另一面也是表衷心,华太后是嫡母,他绝不会因那封奏疏,而与太后再生间隙。

    那些摸爬打到现如今地位的大臣们,哪里敢将矛指向太后,于是便在最近发生的事上挑起病来。

    但他想要上疏反驳,怎么写都觉得反击不够有力,心里有些窝火。

    胤州百姓立刻忙碌起来,宿麦,等到了明年一月,就能成熟收获。

    奏疏写得大胆,直指华太后虽只打着训政之名义,至今却无一次是皇帝自己的决定。太后声声让皇帝亲政,迄今为止,皇帝到底亲政了什么呢?

    了朝臣上疏请求太后不要政的事,最重要的,还是得看皇帝的态度。

    一个员外郎写这样大逆不的奏疏,背后一定有人指使,立即将其逮捕,着令刑严加审问。

    陆旋返回京城,旱灾得到解决,最大程度保证灾民人人有果腹,饿毙人数在他抵达后得到控制,是功劳一件,亦是朝廷的功勋。但还未为灾解除兴多久,朝廷那帮吃饱了饭闲得慌的文官又起了文章。

    几场透雨解决旱灾,陆旋松了气,不幸中的万幸。

    三日后,刑查明那名员外郎背后并没有指使者,全是于他个人意愿。赵青炜旨,此人诽谤太后,大不敬,革除官职,永不录用。

    就在陆旋心力瘁,为迟迟不雨而心急时,与州官们一同担忧赈灾真得持续到明年时,迎来了转机。

    这番举措及时又果断,华太后是舒心了,但皇帝谦卑的态度看在朝臣们中,更是成了华太后把持皇帝的确凿证据。

    天鸣地震,风霾星陨,大旱饥荒,还有北蛮虎视边疆,仿佛这一年所有的磨难都降临人世,是天的征兆。

    奏疏中写,旱灾一事,闻者痛心,朝中上无一不心牵于此,盼望灾得到解决。灾虽然得到了解决,但陆旋并没有多少功劳,本不得到那些赏赐。

    陆旋几乎要把汤弼的名字咬碎了,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能那样说:“太后派人治灾,难还错了吗?”

    陆旋站在屋檐,望着从天而降的雨不自禁一步跨了去,任由雨打在上,衣裳被浸觉,竟然是如此的舒服。

    班贺:“政治便是如此,并非你了对的事,你就是对的。为打击政敌,不仅要挑你的过错,甚至

    余的事给地方官员,陆旋带人回京复命。

    即便他对华太后并不熟悉,也不是太后党,但这件事上,怎么说华太后及时旨,也是救了数千数万条人命,怎么能反成了罪过呢?

    当日,华太后召定国公华明辉,商议要事。

    陆旋前去主持赈灾,待灾解决功成归来,华太后与皇帝给了他不少赏赐,在这件事上,有人提了不小的质疑。

    令抓捕那名员外郎的,正是皇帝赵青炜。

    华太后寿诞,资费数百万两,奢靡无度,比皇帝万圣节耗费更甚。太后越过皇帝直接向百官令时,可曾想过还有个皇帝?

    一场大雨趁夜而至,将土地浇得透透的,在地面积攒大片洼,人们踩在泥泞地里,前所未有的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