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杜中宵前世上政治课的经验,这个时候回答皇帝,第一是要回答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,第二是要回答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,次要矛盾是什么。针对问题和矛盾,从哪些方面着手,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,发扬矛盾中的积极方面,改变消极方面,从而解决面临的问题。从而制定大致的改革步骤,第一步应当怎么,达到什么目标,第二步怎么
,达到什么目标,逐次解决面临的问题。
可惜这十策里,对于朝廷面临的问题,只有四个字,忧外患。至于
忧有哪些方面,外患有哪些表现,语焉不详。而解决问题的对策,则是眉
胡
一把抓,而且多是老生常谈。
杜中宵把这十策几乎全背过,
思熟虑之后,终于得
一个自己不愿意授受的结论,那就是文人谈政,终无大用。这样的十条意见,不该是宰执提
来的。或许是皇帝
得太急,范、韩二人初回京城不了解
况,又太过谨慎小心,过于假大空了。
间不会有大仗了。宋朝三场大败,第一场三川失了刘平和石元孙两员
军大将,中外震动。刘平没于贼中,不降而死。朝廷以为刘平殁于疆场,对其后人封赐极厚。后来知其未死,碍于面
不好夺他后人的官,但他后人都仕途坎坷。刘平幼
刘景文与苏轼相厚,这首诗就是苏轼赠于暮年的刘景文,影
刘平故事。
杜中宵穿越千年,对于西北这样不明不白求和觉得甚是憋屈。不过他现在官位低微,难以影响朝廷大局,想起这些事来便
绪低落。
从邸报上得知这个消息的杜中宵,知历史上大书特书的庆历新政,已经开始了。
如果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,或者是后世学历史课题,提
这么十条意见,勉
说得过去。或者更通俗地说,这是历史课的习题给
的答案,而不是政治课习题的答案。
天章阁问对,皇帝给范仲淹和韩琦纸笔,必有对策才许外。两人各自上奏,合起来为十事。这上奏的十件事,皇帝几乎不打折扣地接受,便是杜中宵前世历史书上学过的庆历新政的开始。
接到邸报,杜中宵把这十策翻来覆去看了不知多少遍,希望结合现实,找自己前世没有意识到的
意来。浪费了无数脑细胞,结果着实是有些失望。
这些问题并不需要范仲淹和韩琦,随便几个大臣就可以提来。解决的对策也同样,只要招集两制大臣集议,绝对有不
于十策的改革措施
来。为什么是范仲淹和韩琦?杜中宵的猜测,不是因为只有他们两人有这见识和能力,而是因为他们两人年轻力壮,又挟西北之功。总而言之,是皇帝本人对前面数年的朝政不满意,对掌权的老人不满意,改革是手段,目的是实现朝政的新老
替。
西北无大战,近几年声名大振的范仲淹和韩琦调朝廷为执政,正为皇帝倚重。元老吕夷简请老固辞,以太尉致仕,也自觉地为新人让路。此时上
一心,朝廷
现了一副朝气蓬
的改革气象。
这是一次为了改革而行的改革,既无明确的目标,更没有明确的纲领,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步骤。从一开始,这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改革。对于皇帝来说,只要完成了朝政的新老更替,便就实现了改革的目的。然后呢?那些改革措施本就没有什么然后。
所谓在中原,心在西北,不自觉就把这诗
了
来。
十策,一曰明黜陟,二曰抑侥幸,三曰贡举,四曰择官
,五曰均公田,六曰厚农桑,七曰修武备,八曰减徭役,九曰覃恩信,十曰重命令。
一边是让人气的西北议和,一边是自己已经知
有始无终的朝廷新政,杜中宵有些茫然。
此时朝廷杜衍为相,范仲淹任参知政事,韩琦任枢密副使,九月间,皇上令范仲淹和韩琦条奏政事,改革积弊,两人由此上陈十事。
十策中的均公田,并不涉及土地制度,实际上指的是官员职田,关乎的是官员待遇。由此,十策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方面,明黜陟、抑侥幸、贡举、择官
、均公田、覃恩信、重命令,这七项全是关于官员的选
、任用、升降的,属于对官吏和行政制度的改
;厚农桑和减徭役属于鼓励农业;修武备则是加
军事制度,主要
容就是逐步恢复初唐的府兵制。
吃个痛快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
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