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35节(2/4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    “以机为主?”欧修眉皱。“如何以机为主?”

    几个翰林学士听着范镇所说,觉得分外惊奇。他们与社会接不多,没想到短短时间,竟然现了这地方。机他们听说过,但用机生产东西,却见所未见。

    宋朝沿用的是唐朝两税法,农税针对土地,城廓则针对资产,实际收的是资产税。面对工厂,官僚们首先想到的,就是参照等收税。而评定等的标准,就是里面的机

    欧修这些翰林学士,都是清贵职位,对地方上的事了解不多。听了范镇的话,忙:“我们正愁不知工厂到底如何,知谏知,便与我们说一说如何?”

    杜中宵听了,觉得十分惊奇,没想到官员对工厂还了这样的定义。仔细想想,工厂在后世自然有定义,但自己不知,而且这个年代也未必比范镇说的更合适。

    杜中宵实际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,他没想到从机。厂里有什么机,哪个它,只要知生产什么东西,一年生产多少,能够卖多少钱就好。不过听了范镇的话,却觉得有理。如果能把工厂里的机统计清楚,岂不更了一步?由此再去计产量,统计工厂收,收税更加明白。

    理一个地方,最重要的是收税。只要税收上来,官府有人有钱,还怕不明白?叶县的问题,首先就是怎么对工厂收税。杜中宵本来想的,是前世的办法,增税、消费税这些,只是难收。范镇等人是宋朝官员思路,直向固定资产手。生产什么先不,针对固定资产先把税收上来,再说其他。

    正在几个人议论的时候,盐铁使李参、度支使周湛和使张掞来,:“原来诸位已到了,文相公和宰执还没有来吗?议的事重大,早开始早好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一时语结。田税确实是这样,不你年景如何,也不得好坏,反正一亩地就收那么多粮到工厂上,就是有这么多机,不你生产多少货,就收这么多赋税。的好的,则工厂主赚的就多,的坏的,自然就要少赚些钱。刚开厂时,给一段时间优惠罢了。

    欧:“中丞说的有理。开了工厂就是产货的,当然要对货收税。”

:“翰,工厂又不是什么稀奇事,开封城里不就开了许多家?以前闲时,我到开封城的工厂看过,确实是与以前不同。”

    范镇:“如果是对产品收税,则难防工厂偷卖,或者设场发卖,有些麻烦。”

    范镇:“不以机为主,就不了工厂。官府要一个工厂,就要知它有哪些机,能够生产哪些货,卖去价值几何。知了这些,才能够理,才能够方便收税。”

    范镇:“田地是产粮的,我们收税,也是一年一亩地收多少,并不年景如何。”

 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    范镇:“东西两京,加上叶县,铁路连成一个三角形。这一路沿线,都有人开工厂。不过最密集的地方,还是叶县。那里临近铁监,又有铁路,旁边就是方城山,源充足,最是合适。”

    欧修听了:“我到京城未久,还不知原来开封也有。”

    相对于现在孱弱的市场监系,这样收税,也有理。如果是收增税,或者营业税,官府实际无法监商品向,很难到。不过收机税,也有许多问题,容易打击机的生产。

    杜中宵:“工厂使用机,归结底是为了生产产品来销售去。如果只对机收税,难免那些生意一时不好的工厂,非常不划算。他们也未必是得差,或者遇到难,或者是刚开厂。对工厂收税应该以其生产的东西为主,其余为辅。”

    这是尽量简化收税方法,比较适合现在实际的法。自己记忆中的增税和消费税虽好,只怕不适合这个时代。特别是加上税收抵扣之类,实际上本无法作。杜中宵没有想到,这个年代的官僚还真有人研究工厂的特,在想办法。

    以前的手工作坊算不算工厂?依范镇所说,当然不是。官僚们对这些新生事务,有自己的认识。在他们的里,最大的不同,就是新开的工厂里,大量使用机。最初级的,比如力机械,有了铁监参与之后,已经制式化。还有一些工厂甚至开始使用蒸汽动力。而且这一两年,用蒸汽动力成了

    范镇:“工厂跟以前的场务最不一样的,是以机为主,人是为机的。没有机,哪怕产来的东西一样,也不足以叫作工厂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:“朝廷能收茶税,这些工厂产来的产品,还能够比茶税更加难收?只要想办法,总能够把税收上来。只要官府的手中有钱,就一切好说。”

    范镇:“所以杜中丞说,工厂与以前的场务店铺都不相同,朝廷要,必须大变。工厂是以机为主的,只要能作机,随时可以换人。所以朝廷工厂,当然应该是以机为主。”